在海口,
人们喜欢把过年叫做“做年”。
这些过年习俗,
有没有勾起你的童年回忆?
“灶公”是保佑百姓“五谷丰登,财源广进”的菩萨。农历腊月廿三日要送灶神回天庭,送灶神时要先祭拜一番。而祭品与一般祭神用的三牲四果不同,一般人都用汤圆、麦芽糖等甜的东西祭拜。
年轻的小伙子们要将家里灶上的神像小心翼翼地请(搬)下来烧掉,送灶王爷上天。祭灶的时候还要准备好一盆清水和一把野草,老一辈人介绍这是给灶王爷的马吃的,直到了正月初一才迎接灶王爷回家。
“采屋”,简单说就是在家里进行大扫除。一般在除夕前选个吉日,每家每户都要对屋子进行大扫除。
用青竹枝叶捆成的大扫帚,把屋顶、屋檐及墙壁上堆积的灰尘、蜘蛛网等脏物清扫干净,除大清扫屋宅的灰尘脏物外,还包括清洗家具、衣被等。这种习俗在海口乡下很讲究,代代相传。
绞脸,又称开脸、绞面等,是一种历史久远的、使用棉线除去女子脸上汗毛的美容手段。在海口民间依然延传着这一传统而又古老的美容方式。春节前,海口一些妇女会用蛋粉(一种特制的古老的石膏粉)涂在脸上,然后用棉线把脸上的细毛及污渍清理干净。
在海口古老小巷或乡镇上,依稀还能看到有专门帮人绞脸的妇女,她们用一根50厘米左右的棉线,用嘴巴咬住棉线一端,左手拉住线的另一端,右手绕上大拇指和食指绕一圈,再与左手的线绕几圈,形成松紧自如的三角形,能在脸上自由滚动,把脸上的细毛夹干净。
年糕,海口本地叫做“甜粑”,或粑筐。它是将糯米碾成粉末后搁在锅里加糖蒸熟而成,是年三十祭祖时不可缺少年糕。
廿九或者三十,就要开始贴门联,还要在门联的横批下贴上“利是钱”,它是一种红纸制成的、朝下的一端呈齿状。而且贴的数量是奇数,一般是三、五、七张。它表示的是一种对美好的祝愿还有企盼。然后还会挂上一串用红绳子绑着的桔子,桔子要挂偶数,表示出门“大吉大利”。
大年三十是过年最隆重的日子,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杀鸡祭祖。就是要敬祖宗,烧纸钱、上蜡烛、上祭品,向祖宗行礼,接着要燃放鞭炮。祭品中必须有鸡、鱼、猪肉、蛋等这些东西。
除夕夜,全家人会围在一起吃火锅,海口人叫做“围炉”,就是全家人围着一个火炉,火炉上架着一个锅,一起吃团圆饭,暖暖的都是情感。
吃围炉时的酱料很多,有什锦酱,虾酱(这两种是海南特有,在省外很难见到),辣椒,酱油(里面放了蒜末),金桔….用这些酱料蘸着鸡肉吃,非常美味!
点发灯,其实就是点通明灯,让屋子灯火通明,寓意是“发财添丁”。在海口,除夕这一晚,人们会在各个屋子里点上煤油灯,一直点到初四天亮。
不过现代人为了节能环保,很多人家里都选择开灯管照明了,煤油灯已慢慢减少。
大年三十那晚,人们吃完年夜饭后就开始各种娱乐,等到凌晨时,大街小巷各家各户鞭炮声就开始响起了,这是海口人迎接新年的古老方式。
这是辞旧迎新的最好方式,每家每户都会准备很长的鞭炮挂好,等新年钟声响起,就开始点炮,在隆隆的鞭炮声中,新的一年就到来了,浓浓的年味。
海口人吃斋菜是在大年初一,家里无论老少都得起床吃斋饭,寄有“清净洁白”之意。吃的东西全都寓意吉祥,如清炒茄子(寓意一年比一年好)、长粉丝(日子细水长流)等,海口人大年初一的第一顿斋菜一般在两个时辰吃,一个是初一零点,另一则是初一的早餐时间。吃斋菜之前,每个人先喝上一杯浓茶,意思是把肚子里的油冲洗干净。
海口人吃斋菜的寓意
发菜:寓意发财,财源滚滚日进斗金。
甜菜:甜甜蜜蜜,生活美满。
水芹:勤劳肯干,力塞人困不死(勤快人饿不死)。
青蒜:能说会算,不会吃亏。
荞头:荞与海南方言的较谐音,寓意较别人强,比别人厉害。
茨菇:海南方言除旧的谐音,辞旧迎新之意。
刺粉:粉丝的一种。寓意细水常流,会持家兴业。
金针:黄花菜海南叫金针,寓意有财,家底殷实。
木耳:海南话称猫耳。俚语云:耳猫猫(耳皱皱),听母话。教人尽孝。
甜竹:腐竹的一种,寓意百尺竿头更进一步。
豆干:条状、染成黄色那种。寓意金条,手里有货才是硬道理。
花生:又叫长生果,祝福家人健康长寿。
大年初一,海口乡镇里的人会请人挨家挨户地跳麒麟舞,寓意给每家每户送福。被“送福”的人家也会给麒麟舞的舞队师傅包一个大红包。麒麟舞在海口历史悠久,但现在也仅仅是在秀英、东山一带还有人过年的时候舞麒麟。
大年初二,出嫁的女儿要携夫婿回娘家,所以俗称“迎婿日”。这一天,回娘家的女儿必须要买鞭炮回娘家,家里只要鞭炮一响,就知道女儿和女婿回来了,并且在娘家吃午饭,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。
海口人从初六开始“行袍”,这是海南方言的说法。也叫“行符”,实际上是“迎神赛会”,相当于北方的庙会。就是把本村庙宇里的菩萨或神灵请下神案,抬着到村里的各家各户去放灯、驱邪。
海南话把这些神像叫做“公祖”,有些公祖会放在车上,推到大街上,每到一段路都会停下一段时间,供人们烧香祭拜,等这段路的人拜完之后,就接着往前推,把整片区域都走完。
有另外一队人会抬着个头比较小的“公祖”,敲着锣,挨家挨户走访。每一户人家都备好香案,插上烧好的香和蜡烛,摆好贡品,香炉下压着神符,等着祭拜“公祖”。
拜完“公祖”之后,挑轿的小伙子就会把轿子抬起来,人们就会从轿子底下走过,海南话叫:“钻‘公祖’屁股”,寓意是钻了“公祖”屁股,一定会带来好运,图个好兆头
还有各种各样的表演…有些人家会准备好彩头,用绳子捆绑着数张人民币、红包、香烟,绳尾绑着一颗青菜,等着舞狮队来采青。
“行符”这一天,街上都十分的热闹,一到了中午,街道就会变得拥挤,车辆基本通不过。
正月十五,海口府城华灯齐放,许多人特别是青年人会纷纷手持鲜花,沿着海府大道涌向府城,形成一支换花大军。换花意在新春伊始,互相祝福,新年新气象。
现代的青年人已把换花节当作交朋结友的大好时机,愿以花为媒,觅到知音。年年岁岁花相似,岁岁年年人不同。古老的换花节已被人们赋予浪漫和温馨的色彩。
浪漫而怀旧的海口人,
你们回家过年了吗?